明治时代

1 历史年表(1868年——1912年)

image-20211217183205849

image-20211217183225785

image-20211217183249563

2 天皇世系图(明治天皇——今上天皇)

image-20211217183403530

3 大事记

明治时代,共存在44年,由明治天皇当政。

明治时代经过王政复古大号令戊辰战争后,拥戴朝廷的诸藩,成立了明治新政府。新政府积极引入欧美各种制度及废藩置县等等,这些各项改革被称为明治维新。一方面,新政府确立国家制度,如设立帝国议会及制定大日本帝国宪法;一方面,又以培植产业及加强军力(富国强兵)为国策推进,急速地发展成近代国家。此外,日本经过一系列国内外的战争,成为了列强其中的一角。

文化上,日本从欧美传入了新的学问;艺术上,带有未曾在日本出现过的个人主义小说,文学开始出现,与江户时代以前不同的文化展开了;宗教上,改变了以往神佛合流的现象(神佛分离),出现了打压佛教(废佛毁释)等等的运动。

3.1 明治天皇 1852-1912

明治天皇(めいじてんのう,1852年11月3日-1912年7月30日),名睦仁(むつひと),日本第一百二十二代天皇,孝明天皇统仁次子,万延元年(1860)被定为储君,并赐名睦仁。

庆应三年(1867年)其父孝明天皇突然去世,睦仁继承天皇之位,并经历江户幕府戊辰战争,推翻德川幕府的统治并实行“王政复古”,建立君主立宪制的国家。庆应四年(1868年)改元“明治”,采取“一世一元制”。明治元年(1868年)颁布一系列维新举措,实行明治维新 ,将日本从一个落后的封建制国家发展为工业化世界大国。明治二十二年(1889年)颁布《大日本帝国宪法》(明治宪法),确立了自己的权力。明治二十一年(1888年)颁布《教育敕语》,推行封建的军国主义的教育方针。明治四十五年(1912年)7月30日凌晨零时四十三分因尿毒症去世,享年60岁。陵墓为京都的桃山伏见陵

明治天皇在位的45年期间,是近代日本改革最为显著的时期,日本实现了社会、经济、军事等多方面的发展,建立了亚洲第一个资本主义国家,并完成了向帝国主义的转变,走上军国主义、称霸世界的道路。

image-20211217184455067

3.1.1 睦仁降生

嘉永五年(1852年)11月3日,明治天皇出生,是孝明天皇的第二位皇子。母亲是英照皇太后。真正的生母是权大纳言(中山庆子)。万延元年(1860年)被定为储君,并赐名睦仁。按照日本历代天皇均有较深文化素养的传统,他自幼受到良好的文化教育,精通汉文、日文等儒学经典。但自嘉永七年(1854年)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列强强迫日本与其签订了不平等条约,叩开了日本的大门以后,在民族危机一天天紧迫的情况下,日本不少有识之士也“获得了西方科学和思想的相当知识”,“习知海内外的发展大势”,思想解放比较早。所以处于正在成长时期的睦仁虽身居宫廷,也会不自觉地受到时代思想潮流的冲击和不同程度西方文明的熏陶,而具有改革社会的远大的政治抱负。

3.1.2 王政复古

庆应三年(1867年),在倒幕运动期间孝明天皇突然死去,睦仁十六岁继承皇位。庆应三年(1867年)一月九日(2月13日),睦仁举行践祚典礼。在尊王攘夷派的鼓舞之下,同年12月9日实行“王政复古”。

睦仁继位之初,正是德川幕府封建统治摇摇欲坠之时。由于德川幕府对西方列强的入侵束手无策,所以从19世纪50年代在日本列岛上勃然兴起的“尊王攘夷”运动已逐渐发展为“尊王倒幕”运动。参加“尊王倒幕”运动的主要是长州、萨摩等西南四强藩内主张改革的资产阶级下级武士们,以大久保利通、木户孝允等为代表。他们大都出身于封建统治阶级的中下层,对社会的现状有着强烈的不满和深切的忧虑,企图在社会的自身变革中寻找出路,这就使他们迫切要求推翻德川幕府统治,改革日本现状。早在19世纪50、60年代就参与了各藩的藩政改革,而且比较牢固地掌握了藩内实权。他们为了进一步加强自己的势力,就把自12世纪以后大权旁落,受尽德川幕府排挤和冷遇,同德川幕府对立甚深的天皇抬出来作为自己的靠山。

经过资产阶级下级武士的周密筹划于庆应三年(1867年)9、10月(阴历),召开了以萨摩、长州两大强藩改革派武士为主的秘密会议,制定了以武力推翻德川幕府的行动计划,并通过“朝廷”内线争取睦仁天皇的支持。睦仁天皇很快就秘密下达了批准他们征讨幕府的手令。在倒幕运动迫在眉睫的情况下,为保住自己的统治地位,幕府将军德川庆喜抢先于10月14日向睦仁天皇提出一份“奉还大政”的报告,表示要辞去“征夷大将军”的职位。

庆应四年(1868年)1月,倒幕派发动政变,迫使德川幕府的将军德川庆喜把政权交给天皇睦仁。3月发布《五条誓约》,接着倒幕军在京都附近打败幕府军,不久又进占江户。7月,睦仁将江户改名为东京。8月27日举行即位典礼,9月8日改年号为明治(年号取自《周易》,圣人南面听天下,向明而治)。10月,明治天皇抵达东京执政。12月,返回京都,与一条美子(昭宪皇太后)举行大婚之礼。

1) 五条御誓文

五条御誓文(五箇条の御誓文,ごかじょうのごせいもん)是日本明治天皇于庆应4年阴历3月14日(1868年4月6日)发表的誓文。明治天皇亲率文武百官在京都御所的正殿紫宸殿向天地、人民宣誓,揭示国是方针,堂堂开启了明治维新的历史序幕

誓文由福井藩由利公正起草宗旨大意,土佐藩的福冈孝弟初修,木户孝允、岩仓具视、三条实美续修加订,最后呈付明治天皇裁决定案。木户孝允并提议由天皇亲率百官在神前宣誓。

誓文正本由明治天皇的书道师范有栖宫帜仁亲王撰写,三条实美代表天皇宣读,之后文武百官一一于奉答书上签名。誓文及奉答书皆记载于太政官日志。

image-20211217185131420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御誓文
一、广ク会议ヲ兴シ、万机公论ニ决スヘシ
一、上下心ヲ一ニシテ、盛ニ经纶ヲ行フヘシ
一、官武一途、庶民ニ至ル迠、各其志ヲ遂ケ、
人心ヲシテ倦マサラシメン事ヲ要ス
一、旧来ノ陋习ヲ破リ、天地ノ公道ニ基クヘシ
一、智识ヲ世界ニ求メ、大ニ皇基ヲ振起スヘシ
我国未曾有ノ变革ヲ为ントシ、朕躬ヲ以テ众ニ先ンシ、天地神明ニ誓ヒ、大ニ斯国是ヲ定メ、万民保全ノ道ヲ立ントス。众亦此旨趣ニ基キ协心努力セヨ。
--------------------------------------------------
御誓文
一、广兴会议,万机决于公论。
二、上下一心,盛展经纶。
三、官武一体,以至庶民,各遂其志,
毋使人心倦怠。
四、破除旧有之陋习,一本天地之公道。
五、求知识于世界,大振皇国之基业。
我国即将进行前所未有之变革,故朕躬身先众而行,向天地神明宣誓,定斯国是,立万民保全之道。盼众卿亦念兹在兹,同心戮力。
2) 由利公正 1829-1909

由利 公正(ゆり きみまさ(こうせい)、文政12年11月11日(1829年12月6日)—— 明治42年(1909年)4月28日)日本武士(福井藩士)、政治家、财政家、实业家、日本近代财政的奠基人之一五条御誓文的第一起草人。子爵、麝香间祗候。本姓三冈。初名石五郎,后通称八郎。字:义由,雅号:云轩、方外。明治元年(1868年)改名为公正,明治3年恢复祖先旧姓由利氏。

早年担当藩财政和兵制改革,维新后,任明治新政府参与,担当金融和财政政策,他主持明治初年的国家财政,对于日本由封建社会向近代资本主义社会过渡起到了关键作用。

image-20211218182725049

3) 福冈孝弟 1835-1919

福冈孝弟(福冈 孝悌、ふくおか たかちか、天保6年2月5日(1835年3月3日) —— 大正8年(1919年)3月7日)日本幕末至明治时代土佐藩士、家老、官僚、政治家、维新元勋。五条御誓文和政体书的起草人。通称藤次、雅号南蘋。从一位·勋一等·子爵。

image-20211218182834089

3.1.3 少年天皇

明治登基时只有15岁,当时传给长州和萨摩藩的倒幕密诏都没有天皇的印章。是岩仓具视、三条实美这些公卿贵族假借天皇的名义造反。后来,明治是在西乡隆盛、木户孝允、伊藤博文这些维新志士和日后的名臣的培养下成长起来的。这种培养塑造了明治天皇“威严、慈爱、刚毅的优秀的男子汉气质”。明治天皇虽不过问具体政务,但其进取开化的个人形象和道德模范作用,很大程度上塑造了明治时期的时代精神。

为了将明治天皇培养成为一位出色的君主。西乡隆盛在宫中进行了种种尝试:原先在宫中掌握大权的女官及贵族公卿们遭到排斥,众多武士被征调到天皇左右,他们都是活跃于幕府末期至戊辰战争时期的刚直武士, 这不仅对明治天皇的生活,对其性格的养成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这一时期,为天皇讲解学问的侍讲也作了调换。元田永孚成为侍讲,为明治天皇讲解儒学,得到了天皇的极大信赖。明治四年(1871年),成立了御亲兵。翌年改称为近卫兵,西乡隆盛亲任近卫都督,时常陪伴天皇观看演习,他还随天皇进行了西国巡幸。

明治五年(1872年),与天皇共度了相当长的时间。西乡隆盛认为,无论他人如何,自己不应“俯仰有愧于天地”。而且作为武士必须为他人着想。在与西乡隆盛接触期间,西乡所推崇的这种“敬天爱人”的个人精神深深感染了明治天皇。正是由于这种对日本精神的“觉醒”,明治天皇开始忧虑此前矫枉过正的西化倾向,意识到尊崇日本传统根性的重要性。可以说,这些变化正是在西乡隆盛的影响下产生的。

1) 伊藤博文 1841-1909

伊藤博文(いとう ひろぶみ;1841年10月16日—1909年10月26日),幼名利助,字俊辅,号春亩。日本长州(今山口县西北部)人。日本近代政治家、明治九元老之一,日本第1任、第5任、第7任、第10任首相(内阁总理大臣)。还担任过日本枢密院议长、贵族院院长,首任韩国总监,明治宪法之父,立宪政友会的创始人。官至从一位、大勋位、公爵。

伊藤博文出身德川幕府末期长州藩士。嘉永六年(1853年),伊藤博文寄宿于寺院,后入松下村塾,受教于改革派下级武士的领导人吉田松阴门下,深受吉田器重。文久二年(1862年)12月12日夜,伊藤与久坂玄瑞、高杉晋作等十几名志士,潜入品川御殿山新建的英国公使馆周围,沉醉于攘夷的狂热之中。明治维新之后,伊藤博文曾经四次组阁,任期长达七年,任内发动了中日甲午战争。明治三十八年(1905年),日本在日俄战争中的日本海海战(对马海峡海战)获胜后,伊藤博文被任命为第一任韩国统监,并于明治四十年(1907年)迫使大韩帝国签订第三次日韩协约,将大韩帝国变为日本的保护国。使日本登上了东亚头号强国的地位。

伊藤博文对日本的功绩是建立了一种有生命力的立宪制度,使日本人能够有秩序的进行政治和平演变,民众得到日益扩大的参政机会。纵观伊藤博文一生,其东亚政策的核心放在朝鲜上。明治四十二年(1909年)10月26日,伊藤博文在哈尔滨受朝鲜爱国义士安重根刺杀而身亡,终年68岁,死后日本政府为其举行国葬。

image-20211218183021279

3.1.4 欧化改革

明治二年(1869年),明治天皇再度抵达东京,并定东京为首都,以图安定人心。明治天皇于明治四年(1871年),也就是他十九岁亲政以后,他全力去实行“求知识于世界”、“大振皇基”的誓言,于亲政当年11月就派出了岩仓具视、木户孝允、大久保利通和伊藤博文等率领的大型使节团,到美、英、法、德、俄等十二国进行考察,这次考察直到明治六年 (1873年)九月结束,共用了近二年时间,名义上是谋求同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修改不平等条约,实际上是学习欧美的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教育等各方面的经验,以用来进行维新,实现日本资产阶级的近代化。

明治五年(1872年) 解除禁止土地买卖的禁令 。制定学制,设立教部省。明治天皇于同年11月发布了关于征兵的命令——《征兵诏书》和《谕告》,这样明治政府从明治六年 (1873年)1月,明治天皇发布征兵令。使日本有了炮兵、骑兵、步兵、工兵、轴重五种兵种的陆军和接收幕府及各藩军舰而扩充起来的海军,并在此基础上又加紧扩充。7月,发布地租改正条例,着手土地改革。明治七年(1874年)1月,提出民选议员的建议书。

明治八年(1875年)6月,明治政府制定报纸的诽谤罪。9月,与李氏朝鲜发生了江华岛事件。从明治九年(1876年)到明治十四年(1881年),明治天皇几乎是每年一次,每次巡视的时间长达五十至八十天。明治天皇带领政府的部分要员到各地听取县官、法官、校长们的汇报,视察各地产业和教育现场,并表彰各地的孝子节妇等等,从而密切了地方官吏、户长、豪农等地方领导者同天皇之间的关系,而且“对于不知有天皇存在的民众来说”,也“在使其认识天皇的权威上有很大效果”。同时竭力把日本的近代教育纳入以宣传忠君爱国,儒家纲常和神道主义的封建教育轨道。

明治十一年(1878年),日本陆军卿(陆军部长)山县有朋发布《军人训诫》,要求军人必须把天皇当作超人的神来崇拜,必须以“武士道”作为军人精神的根本。

明治十四年(1881年)发布《军人敕谕》。明治十五年(1882年)颁布《军人敕谕》,强调效忠天皇的建军思想。派遣伊藤博文赴欧洲考察制宪,贯彻天皇主权、宪法钦定的立宪原则。

明治二十二年(1889年)制订并颁布《大日本帝国宪法》和《皇室典范》。明治二十三年(1890年)10月发布《教育敕语》。形成了日本近代天皇制国家的基本法律和意识形态的支柱。

1) 江华岛事件 1875

云扬号事件又称江华岛事件,是指1875年日本“云扬”号等3艘军舰先后骚扰朝鲜釜山、江华岛一带的历史事件。1875年5月,“云扬”号等日本军舰入侵朝鲜釜山,进行武力示威;9月入侵江华岛一带并与当地朝鲜守军发生冲突,以日本大获全胜告终。云扬号事件是朝日《江华条约》签订的导火索,最终迫使朝鲜打开了国门。

image-20211217190319562

《江华条约》本名《日朝修好条规》,又称《丙子修好条约》,是日本与朝鲜于1876年2月27日(农历丙子年二月三日,条约文本记为2月26日)在朝鲜半岛西海岸的江华岛签订的不平等条约。该条约的签订标志朝鲜打开了国门,并进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为34年后彻底沦为日本的殖民地做了铺垫

2) 大日本帝国宪法

《大日本帝国宪法》,是日本基于近代立宪主义而制定的首部宪法,颁布于1889年(明治二十二年)2月11日,并于1890年(明治二十三年)11月29日施行。很多情况下,该部宪法也被称作《明治宪法》或《帝国宪法》。与现行有效的《日本国宪法》相对应,也经常被称作“旧宪法”。这部宪法在伊藤博文的外国调查之后,通过天皇向黑田清隆首相亲手递交的方式发布,即所谓“钦定宪法”。该宪法标志着日本开始有限的宪政统治。

3) 教育敕语

教育敕语(日语:教育ニ関スル勅语/教育勅语)是日本明治天皇 1890 年 10 月颁发的关于国民精神和各级学校教育的诏书。是文明开化与儒学复古思想激烈斗争的产物,以元田永孚为首的复古派战胜以伊藤博文为首的文明开化派的结果,明治时期日本德育论争的终结。内容贯穿克忠克孝、仁爱信义、皇权一系、维护国体、遵宪守法、恭俭律己的封建道德,灌输皇室利益高于一切的思想,以维护天皇制国体。

3.1.5 扩军备战

早在明治十五年(1882年)11月,海军卿川村纯义就提出了一个八年造舰计划,预计从明治十六年(1883年)起8年中投资2600万日元,建造大小舰只及鱼雷艇32艘。由于当时日本陆海军经费已高达国家财政预算的27%,要扩充海军,每年还要增加402万日元,从国家财政中已无法追加军费预算,而要增加税收必然会引起民怨沸腾。为压制舆论,强制推行这一造舰计划,岩仓具视上奏明治天皇,提出“应断然增税,以扩大海军经费”。对此,明治天皇于明治十五年(1882年)11月向各地方长官发布了必须扩充军备的敕谕,12月又向中央各省卿发出了如下谕令:“顾方今宇内形势,整备陆海军实为不得已之事,此际宜酌定时机,竭尽庙议,庶几不误国家之长久之计。”遵照天皇的谕令,太政大臣三条实美指示大藏卿采取措施,将酿造业、烟草业等税收增加至2400万日元,以供海军造舰之用。

对于这笔庞大的经费,当时财力不足的日本政府即使发行公债仍难以支付。于是,明治天皇带头从皇室经费中拨出30万日元,充作造舰费,并于明治二十年(1887年)3月14日发布了如下敕令:“朕以为在建国事务中,加强海防是一日也不可放松的事情。然而从国库岁入中尚难以立即拨出巨款供海防之用,故朕深感不安。兹决定从内库中提取30万日元,聊以资助,望诸大臣深明朕意。”由于天皇带头捐助,内阁首相伊藤博文随即在鹿鸣馆召集地方官员发表鼓动演说,要求地方有志之士以天皇为“榜样”,捐出海防献金。全国华族和富豪无不为之“感动”,半年之内,捐款达203万日元,掀起了一股扩充海军的热潮。

明治二十六年(1893年)2月10日,明治天皇将内阁大臣、贵众两院议长和枢密院顾问官等人召至宫中,当面向他们发布敕谕,说:“国防之事,苟拖延一日,将遗恨百年”,要求政府和议会“协衷共济”。还表示今后6年之内每年从皇室经费中拨出30万日元,并命令文武官员在尔后的6年中也要抽出1/10的月薪上缴国库,用以补充造舰经费之不足。在明治天皇的威压下,在野党只得偃旗息鼓,与政府妥协,重新审议了预算案,减少了削减额。这次举动首开天皇压制议会之恶例。就这样,在明治天皇不遗余力的支持下,经过多年苦心经营,到甲午战争爆发前,日本大体上完成了海军造舰计划,建成了一支拥有31艘军舰、24艘鱼雷艇、总排水量61373吨、具有相当规模的近代日本海军。

1) 川村纯义 1836-1904

川村 纯义(かわむら すみよし、天保7年11月11日(1836年12月18日) - 明治37年(1904年)8月12日)日本武士・萨摩藩士、海军将领、政治家、华族。明治维新元勋、日本帝国海军的主要创建人帝国海军创始期的海军首脑。海军大将·从一位·勋一等·伯爵。通称与十郎。

萨摩鹿儿岛藩士,戊辰战争时在地面战场立功。维新后任兵部大丞、少辅。明治5年(1872年)设立海军省后,任海军少辅、大辅等职,充实海军军力。明治10年率海军参加西南战争。明治11年任就任参议兼第2代海军卿,除中间一度与榎本武扬短暂交替任职外,直到明治18年为止,在此期间,制定和实施海军扩张计划,并在海军内扩张萨摩藩阀势力。明治17年叙伯爵。历任宫中顾问官、枢密顾问官,明治34年担任昭和天皇的养育主任。明治37年去世时追赠海军大将,这是绝无仅有的特例。

image-20211218183322011

3.1.6 争锋朝鲜

明治二十五年 (1892年)7月,清朝北洋水师提督丁汝昌率领“定远”号、“镇远”号两舰抵达日本横滨访问,在社会上引起极大反响,军国主义势力乘机挑起民族对立情绪,促使明治天皇发布诏敕:“国防一事,苟患一日,或将遗百年之悔。”因此他命“朕兹省内廷之费,6年期间每年拨下30万日元,并命文武官僚,除特殊情况外,在同一期间,纳其薪俸1/10,以资补足造新式军舰之费” 。当明治二十七年(1894年)春朝鲜东学党起义爆发后,日本统治集团便一致把它视为发动侵朝侵华战争的良机,并一步步地引向了开战的轨道。伊藤首相进宫上奏明治天皇。明治天皇随即在宫中召见陆军大臣大山岩、海军大臣西乡从道、参谋总长炽仁亲王以及海军军令部长中牟田仓之助,并当面下达了如下敕令:“今朝鲜内乱蜂起,其势猖獗,为保护侨居该国的我国国民,决定派遣军队。卿等应悉心协商,妥善处理。”

日本鼓动清政府出兵的奸计得逞之后,便立即组建战争体制。6月5日,日本根据战时大本营条例,经明治天皇敕准,在参谋本部内设立了大本营,建立了直属于天皇的战争体制。同一天,明治天皇亲自批准向朝鲜派出混成旅团,并向驻广岛的第五师团下达了动员令。当天,日本驻朝公使大鸟圭介便率领海军陆战队420人离日赴朝,在6月9日清军到达朝鲜牙山的同一天,于仁川登陆,掌握了发动战争的主动权。对于陆奥宗光外相关于日清冲突业已不可避免的上奏,明治天皇颇感意外。因为早已主动提出撤军的清国,又重新派遣大军是难以理解的。而且当时参谋次长川上操六向他提供了陆海军派驻清国情报员的全部资料,天皇处于“得以作出客观判断的地位”。因此,明治天皇曾命令其侍从长德大寺质问陆奥外相:“这是虚张声势,还是确实如此? ”对中国增兵之事表示了怀疑态度。尽管如此,6月22日,明治天皇还是在宫中亲自主持召开了有首相伊藤博文以下内阁全体成员、枢密院议长山县有朋、陆军参谋总长炽仁亲王等人参加的御前会议。会议最终决定:“(1)向中国发出绝交书;(2)增派第二批派遣军,编成足以粉碎牙山清军的混成旅团。”此后,日本又三管齐下:一面向朝鲜提出难以接受的内政改革方案;一面向清政府施加压力,进行战争讹诈;一面利用欧美列强在远东的矛盾,对出面“调解”中日纠纷的俄、英、美等国作出不损害其利益的种种保证,以消除外国干涉的威胁,并于7月16日同英国签订了《日英通商航海条约》,取得了英国的支持。

明治二十七年(1894年)7月17日,即英日同盟达成的第二天,日本大本营召开了第一次御前会议,明治天皇亲自出席。会上,正式作出了对中国开战的决定。同一天,明治天皇还发布特旨,将预备役中将、著名的主战论者桦山资纪恢复现役,接替主张“守势”作战的中牟田仓之助为海军军令部长。此举进一步表明了明治天皇不惜对华一战的决心。明治二十七年(1894年)7月23日,驻汉城的日军在大鸟圭介率领下占领了朝鲜王宫,拘禁了国王李熙,威逼国王的生父大院君李昰应出任摄政,组织了傀儡政府。25日,大鸟更迫使大院君宣布废除中朝两国间所有商约,并“授权”日军驱逐在朝清军。同一天,日本侵略者不宣而战,在牙山口外丰岛附近海面对中国军舰发动突然袭击,中日甲午战争正式爆发 。

1) 日英通商航海条约 1894

日英通商航海条约由日本与英国在1894年7月16日签署。条约象征西方列强对日本之不平等条约与治外法权的结束

2) 陆奥宗光 1844-1897

陆奥 宗光(むつ むねみつ;天保15年7月7日(1844年8月20日)—明治30年(1897年)8月24日)日本政治家、外交家、武士(纪州藩藩士)、维新元勋。本姓伊达,江户时代通称伊达小次郎、陆奥阳之助,号福堂。正二位·勋一等·伯爵。

父亲是和歌山藩士。幕末时期参加海援队,维新后得岩仓具视的赏识,步入日本政界,历任外国事务局御用挂、兵库县、神奈川县知事、大藏省租税头、元老院议官。

明治11年(1878年)因牵涉企图颠覆政府的土佐立志社事件,被免官、入狱5年。出狱后游历欧美,归国后入外务省,明治21年任驻美特命全权公使。明治23年当选第1届众议员。历任第1次山县内阁、第1次松方内阁农商务相、第2次伊藤内阁外务相。明治27年通过《日英通商航海条约》调印,实现领事裁判权的收回,持对华强硬路线,主导了日清战争(甲午战争)开战、讲和以及三国干涉还辽的处理。

在明治维新时期参与版籍奉还、废藩置县、征兵令、地租改正并发挥了很大作用。在伊藤内阁外务大臣任上,陆奥宗光在修改不平等条约方面展现其精明干练,有“剃刀大臣”的外号。他是近代中日关系史上关键性的人物之一,利用朝鲜东学党起义之机,施展“狡狯”的外交手段,发动了甲午中日战争。因此,这一时期的日本外交也就冠以“陆奥”之名,被称为“陆奥外交”。

3.1.7 甲午祸首

丰岛海战日军偷袭得手、初战告捷之后,明治天皇开战前的谨慎不满情绪便一扫而光,全身心地投入了这场不义战争,担当起了战争的最高统帅。在战争业已开始的8月1日,明治天皇发布了对华正式宣战的诏书。诏书极尽颠倒黑白之能事,通篇是欺世盗名的一派胡言。本来是用突然袭击的卑劣手段,挑起丰岛海战,却倒打一耙,说成是清军“要击我舰于黄海,狂妄已极”,如此等等,不一而足。其目的无非是把发动甲午战争的责任强加于中国。诏书最后称:“事既如此,朕虽始终与和平相终始,以宣扬帝国之光荣于中外,亦不得不公然宣战,赖汝有众之忠实勇武,而期速克和平于永远,以全帝国之光荣。

为摆脱日常政务的纷扰,同时也为了就近获得战地的情报,更好地指挥这场战争,明治二十七年(1894年)9月15日,明治天皇又随战时大本营迁居靠近李氏朝鲜、中国的广岛,吃住在出师朝鲜的原广岛第五师团司令部内,经常召见参战将领,听取汇报,不分昼夜地督励军务,以致朝臣们为他的身体健康而担忧。

在筹集战争经费方面,明治天皇也发挥了专制君主的作用。早在战争开始后不久的8月15日,明治天皇以第144号敕令,公布了募集金额为5000万日元的《军事公债条例》,要求日本人民勒紧腰带,支持侵略战争。通过这次发行公债,共从国民手中募集到了7694.9万日元的巨款。明治二十七年(1894年)10月18日,明治天皇为再次筹集军费,又在广岛大本营所在地召集了第7次会议。明治天皇亲临会议,并颁布敕语,声称“衅端既开,不达交战目的,则不可停止”,希望贵众两院“协调一致”,为“宣扬国光”,通过内阁提出的“当前急需之陆海军军费议案”。

明治二十七年(1894年)9月16日,即明治天皇迁至广岛大本营的第二天,又传来了日军攻占平壤的捷报。9月19日,明治天皇收到黄海海战的捷报后,又再次下达敕令嘉奖:“朕闻我联合舰队奋战于黄海,并获大胜,深悉威力业已压制海敌。为体察官兵之勤劳,兹对所获特殊功勋予以嘉奖。”在甲午战争的善后阶段,即中日媾和及三国干涉还辽交涉过程中,明治天皇仍时刻关注着交涉的进展情况,并据情不时颁发敕语,影响和左右着交涉的全过程,充当着日本最高决策的裁决人,且成为战后最大的受益者。

1) 丰岛海战 1894

丰岛海战发生于清光绪二十年(1894年7月25日)清晨,日本海军在朝鲜牙山湾口丰岛西南海域袭击中国海军舰船的一次海战。这是一次日本首先挑起的战役,也是甲午战争第一战,并因此清朝与日本正式宣战。

2) 中日甲午战争 1894-1895

中日甲午战争,是指19世纪末日本侵略中国和朝鲜的战争。按中国干支纪年,战争爆发的1894年为甲午年,故称甲午战争。日本称“日清战争”,朝鲜半岛称“清日战争”,西方国家称“第一次中日战争”。

明治维新的日本开始走上资本主义道路,对外积极侵略扩张,确定了以中国为中心的“大陆政策”;此时的清朝是一个通过洋务运动回光返照的帝国,政治腐败,人民生活困苦,官场中各派系明争暗斗、尔虞我诈,国防军事外强中干,纪律松弛;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逐步向帝国主义过渡,日本的侵略行径在一定程度上得到西方列强的支持。

1894年,朝鲜爆发东学党起义,朝鲜政府军节节败退,被迫向宗主国清朝乞援,日本乘机也派兵到朝鲜,蓄意挑起战争

1894年(光绪二十年)7月25日丰岛海战爆发,甲午战争开始,由于日本蓄谋已久,而清朝仓皇迎战,这场战争以中国战败、北洋水师全军覆没告终。中国清朝政府迫于日本军国主义的军事压力,1895年4月17日签订了《马关条约》

甲午战争的结果给中华民族带来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另一方面则使日本国力更为强大,为其跻身列强奠定了重要基础。

image-20211218184002810

3) 黄海海战 1894年9月17日

黄海海战是中日甲午战争中双方海军主力在黄海北部海域进行的战役规模的海战。亦称中日甲午海战、大东沟海战。此役北洋水师失利,共损失5艘战舰,日本帝国海军多艘战舰重创,但未沉一舰。北洋水师自此退入威海卫,使黄海制海权落入日本帝国海军之手,对甲午战争的后期战局具有决定性影响

4) 马关条约 1895年4月17日

《马关条约》是中国清朝政府和日本明治政府于1895年4月17日(光绪二十一年三月二十三日)在日本马关(今山口县下关市)签订的不平等条约,原名《马关新约》,日本称为《下关条约》或《日清讲和条约》。《马关条约》的签署标志着甲午中日战争的结束。中方全权代表为李鸿章、李经方,日方全权代表为伊藤博文、陆奥宗光

根据条约规定,中国割让辽东半岛(后因三国干涉还辽而未能得逞)、台湾岛及其附属各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赔偿日本2亿两白银。中国还增开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并允许日本在中国的通商口岸投资办厂。

《马关条约》使日本获得巨大利益,刺激其侵略野心。与此同时,条约也使中国民族危机空前严重,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该条约适应了帝国主义列强对华资本输出的需要,随后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image-20211218184318148

5) 三国干涉还辽 1895

三国干涉还辽,发生于甲午战争后。1895年4月17日,清朝政府与日本明治政府在签署《马关条约》,割让辽东半岛予日本国。六日后,俄罗斯帝国、德意志帝国和法兰西第三共和国为了自身利益,以提供“友善劝告”为借口,迫使日本把辽东还给清政府,日本则趁机勒索清政府三千万两白银作为赔偿。日本为归还辽东半岛深感屈辱,三国干涉还辽也成为了日俄战争的原因

3.1.8 再败强俄

明治二十八年(1895年),中国被迫签订《马关条约》,割让辽东半岛给日本。沙皇俄国对中国东北地区也抱有野心,因而伙同德意志帝国、法国进行干预,明治天皇只好下诏放弃对辽东半岛的永久占领。这在日本引起极大反响,“卧薪尝胆”式的报仇意识迅速蔓延。 明治政府未及宣战就给与对方俄国以“劈头的一击”,先发制人,重创旅顺口的俄国舰队,掌握了初期制海权;在战争后期,双方陆军力竭之际,日本联合舰队在日本海大海战中几乎全歼俄国前来增援的波罗的海舰队,取得“前古未有的大胜利”,完全控制了日本海、黄海的制海权,很快迫使沙俄战败求和。

日本在日俄战争中的胜利则使日本“完全跻身于世界八大强国之列”。“战后日本之发达,无论文化,无论经济,亦渐惹起世界之注意。” 而《朴茨茅斯条约》的签订,也使“远东势力范围重新划分变得对日本有利。”日本利用战胜俄国、国际地位上升的有利时机,大力推行对西方列强外交。首先改善与沙俄的关系,签订一系列密约,划分了在中国东北的势力范围,以使之“缓和其复仇之心,至少可维护今后十数年之和平” 。

明治四十年(1907 年),日本与法国签订《日法协定》,相互承认在中国及其周边地区的利益;明治四十二年(1909 年)11月,日本驻美大使高平小五郎与美国国务卿罗脱在华盛顿签订了有关太平洋问题的换文,史称“罗脱—高平协定”,此文件实际相互承认各自在太平洋的既得利益;为加强与英国的关系,明治四十四年(1911年)日本与英国签订了第三次日英同盟条约。日本积极展开外交攻势,有其策略上的考虑,但是也从侧面反映出日本的国际地位日益得到西方列强的认可。“在亚洲大陆上,日本成了帝国主义角逐中的正式成员。”通过上述外交活动,日本的势力范围得到了西方列强承认,于是在日本主权线之外的漫长海上利益线,再没有一个国家能与之抗衡。这样,日本成为了名副其实的东洋霸主。同时,明治天皇成了“东亚霸主”。随着甲午战争、日俄战争的胜利,明治天皇越发确立了至高无上的地位。

1) 日俄战争 1904-1905

日俄战争(日露戦争;Русско-Японская война),是1904年-1905年大日本帝国和俄罗斯帝国为争夺朝鲜半岛和中国东北而进行的战争。

1900年7月,俄罗斯利用参加八国联军镇压义和团运动之机,派兵占领中国东北三省。1902年4月,中俄签订《交收东三省条约》,但当年10月俄罗斯第一次撤兵之后,便不肯继续履行条约,招致日、英、美等列强的反对。1903年8月12日,日本正式向俄罗斯提出交涉,要求俄罗斯承认日本在朝鲜有“优越利益”,日本只承认俄罗斯“于满洲铁路有特殊利益”。两国几经谈判均未获结果。

1904年2月6日,日本照会俄罗斯终止谈判,并断绝外交关系。2月8日,日本海军未经宣战突然袭击俄罗斯驻扎在中国旅顺口的舰队,日俄战争爆发。2月12日,中国清政府以日俄两国“均系友邦”为由,宣布局外中立。俄军由于补给困难以及指挥无能,屡遭失败。5月,日军占领大连;1905年1月又陷旅顺;3月,夺取奉天(今沈阳);5月,日本海军在对马海峡击溃俄罗斯调来增援的波罗的海舰队。由于对马海战的惨败及国内革命的爆发,俄罗斯已毫无获胜之可能。此后美国出面调停,8月10日,日俄双方在美国朴茨茅斯正式举行和谈,于9月5日签订《朴茨茅斯和约》。日俄战争后,日本加紧了对中国和朝鲜的侵略。

日俄战争不仅是对中国神圣领土主权的粗暴践踏,而且也使中国东北人民在战争中蒙受了空前的浩劫。

image-20211220183947208

对马海战

对马海战(俄语:Цусимское сражение 日本语:にほんかいかいせん日本海海战)是1905年日俄战争中两国在朝鲜半岛和日本本州之间的对马海峡所进行的一场海战。

对马海战由日本海军大将东乡平八郎指挥的联合舰队对阵俄国海军中将罗杰斯特文斯基指挥的俄国第二太平洋舰队。战役以日方大获全胜而告终,俄国第二太平洋舰队三分之二的舰只被摧毁,几乎全军覆没,而日方仅损失三艘鱼雷艇。这是海战史上损失最为悬殊的海战之一。日本联合舰队使用丁字战法歼灭俄国太平洋舰队。

2) 东乡平八郎 1848-1934

东乡平八郎(1848年1月27日—1934年5月30日),男,大和族,日本海军元帅、大将,与陆军的乃木希典并称日本明治时代的“军神”,在对马海峡海战中率领日本海军击败俄国海军,成为了在近代史上东方黄种人打败西方白种人的先例,使他得到“东方纳尔逊”之誉。由于他和大山岩同藩,所以时人称颂“陆上大山海上东乡”。其父东乡吉左卫门热心于海军,对东乡平八郎有很大的影响。官至从一位・大勋位・功一级・侯爵。

image-20211220184312968

3.1.9 明治落幕

明治天皇从明治三十九年(1906年)就患上了糖尿病。明治四十四年(1911年)秋天,明治天皇前往福冈县视察日军大演习时,尿蛋白突然大量增加,病情加剧。

明治四十五年(1912年)春季后,又并发尿毒症。当时东京帝国大学的三浦谨之助青山胤通两位医学博士作为御医,日夜精心地为天皇进行治疗。明治四十五年(1912年)7月20日,负责天皇事务的宫内省发布公报:“自7月19日下午以后,圣上精神略呈恍惚状态。”对一向把天皇奉若神灵的日本国民来说,这一消息无异于晴天霹雳。从这一天起,来自四面八方的市民便纷纷聚集在皇宫的广场上为天皇恢复健康而祈祷。同时在日本各地,更多的人拥向当地的神社祈求天神保佑天皇。

明治四十五年(1912年)7月30日凌晨零时四十三分,明治天皇去世,享年60岁。明治天皇去世后,嘉仁继位,在皇宫偏殿举行了登基典礼,并接受了象征“皇位”的三种神器——八咫镜、草雉剑、八坂琼钩玉。按照传统,根据中国《周易》中的“大亨以正,天之道也”,定新年号为“大正”,嘉仁成为日本第123代天皇——大正天皇。

从9月13日开始,日本政府为明治天皇举行了为期6周的隆重国葬。明治天皇的陵墓为京都的伏见桃山陵,大正三年(1914年),昭宪皇太后去世,日本政府建立明治神宫,把明治天皇神化。

3.2 明治维新

3.2.1 总论

日本在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转变时期发生的资产阶级改革运动

自19世纪始,日本城乡不断发生农民和市民暴动,以江户幕府为中心的幕藩体制发生动摇。1853年美国舰队到日本,次年迫使幕府签订《神奈川条约》,1858年又强迫其签订通商条约。荷、俄、英、法相继援例订约,幕府威权丧失。西南各藩下级武士发动尊王攘夷运动,旋发展为倒幕维新运动。
1867年在萨摩藩和长州藩的策划下,京都朝廷下讨幕密诏,幕府将军德川庆喜伴请“奉还大政” ,敕准。

1868年1月3日天皇睦仁(即明治天皇)发布《王政复古大号令》 ,废除幕府制度;1月底,维新派军队于京都附近击败幕府军 。5月,维新派军队进入江户(后改称东京) 。10月23日改元明治,维新运动由此得名。1869年各藩版籍奉还。1871年废藩置县,建立中央集权政府。次年明治政府解除土地买卖禁令, 1873年起实行地税改革。

1874年后自由民权运动兴起,但屡遭镇压。同年派兵侵略中国台湾,次年又在朝鲜制造事端。1877年政府军平定鹿儿岛士族叛乱。 1881年将官办企业廉价出售给特权商人,扶植发展资本主义。1885年建立内阁制。1889年颁布《帝国宪法》 ,确立近代天皇制。

在“富国强兵、殖产兴业、文明开化”的口号下,日本加速走上资本主义道路,但同时伴有浓厚的封建性与侵略扩张性。

image-20211220184747097

3.2.2 维新经过

1871年,明治政府派出以右大臣岩仓具视为首的大型使节团出访欧美,考察资本主义国家制度。在富国强兵、殖产兴业、文明开化的口号下,政府积极引进西方科学技术,以高征地税等手段进行大规模原始积累,建立了一批以军工、矿山、铁路、航运为重点的国营企业。与此同时,引进缫丝、纺织等近代设备,建立示范工厂,推广先进技术;招聘外国专家,派留学生出国,培养高级科技人才。由于过重的财政负担曾经引起财政危机,80年代初政府把一批国营企业和矿山廉价出售给与政府勾结因而拥有特权的资本家(即所谓政商),以优厚的保护政策鼓励华族、地主、商人及上层士族投资经营银行、铁路及其他企业。80年代中期起,以纺织业为中心,开始出现产业革命的高潮。

十九世纪的日本明治维新,萨长土肥四强藩合兵。在伏见·鸟羽战役中战胜幕府军,末代将军德川庆喜被迫奉还大政于明治天皇,从此日本正式迈入资本主义社会。

明治维新剥夺了封建武士阶层的特权,中上级武士因由政府赎买其土地而转化为新的寄生阶级,下级武士却只有破产一途。1877年,西南士族在西乡隆盛的领导下发生叛乱——西南战争是戊辰战争的余波。明治维新无论在日本历史还是世界史上都具有深远的影响。维新主角并非四强藩藩主,而是广大中下级武士和平民。明治维新是日本历史上的一次政治革命,也是日本历史的重要转折点。它推翻德川幕府,使大政归还天皇,在政治、经济和社会等方面实行大改革,促进日本的现代化和西方化。明治维新的主要领导人是一些青年武士,他们以“富国强兵”为口号,企图建立一个能同西方并驾齐驱的国家。

明治政府首先采取“奉还版籍”、“废藩置县”的措施,结束了日本长期以来的封建割据局面,为建立中央集权国家和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奠定了基础。此后,明治政府实施了富国强兵、殖产兴业和文明开化三大政策。富国强兵,就是改革军警制度,创办军火工业,实行征兵制,建立新式军队和警察制度;殖产兴业,就是引进西方先进技术、设备和管理方法,大力扶植资本主义的发展;文明开化,就是学习西方文明,发展现代教育,提高国民知识水平,培养现代化人才。

1) 奉还版籍 1869

奉还版籍,又称版籍奉还(日本语:はんせきほうかん),是日本政府(即明治政府)于明治2年6月17日(1869年7月25日)实行的一项中央集权政策。意指各大名向天皇交还各自的领土(即版图)和辖内臣民(即户籍)。

2) 废藩置县 1871

废藩置县(日语:はいはんちけん)指的是日本明治政府在1871年(明治4年)7月废除全国各藩,统一为府县,是建立中央集权政权的一项划时代的政治变革。

“废藩置县”措施,结束了日本长期以来的封建割据局面,为建立中央集权国家和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奠定了基础。

此外,日本明治维新还实行了“殖产兴业”、“文明开化”、“富国强兵”的政策。真正使日本由一个封建落后国家逐渐变成一个封建色彩浓厚的近代资本主义国家,基本上实现富国强兵的目的。

3) 殖产兴业

殖产兴业,是日本在明治维新时期提出的三大政策之一。

明治政府实行殖产兴业政策的具体内容,就是运用国家政权的力量,以各种政策为杠杆,用国库资金来加速资本原始积累过程,并且以国营军工企业为主导,按照西方的样板,大力扶植日本资本主义的成长。

4) 文明开化

文明开化是指在明治时代西洋的文明传入至日本以致在制度及文化上出现巨大转变的现象。

文明开化这个词汇,是在1875年福泽谕吉所写的“文明论之概略”中,作为civilization的译语开始被使用。

一般是用来指在明治初年世相风俗,从以来的封建社会出现大转变的时期。

5) 福泽谕吉 1835-1901

福泽谕吉(ふくざわ ゆきち,1835年1月10日—1901年2月3日),男,大和族,日本大阪人。日本近代著名启蒙思想家、明治时期杰出的教育家、日本著名私立大学庆应义塾大学的创立者。

他毕生从事著述和教育活动,形成了富有启蒙意义的教育思想,对传播西方资本主义文明,对日本资本主义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因而被日本称为“日本近代教育之父”、“明治时期教育的伟大功臣”。

2019年4月9日上午,日本财务相麻生太郎召开记者会,宣布日本将发行新版纸币,采用最新设计和新型防伪手段重新印刷,1984年开始就在万元纸币上的“经典人物”福泽谕吉将被换下,取而代之的是被称为“日本近代资本主义之父”的儒商涩泽荣一

6) 涩泽荣一 1840-1931

涩泽荣一(日文:渋沢栄一,しぶさわえいいち;英文:Shibusawa Eiichi;1840年3月16日—1931年11月11日),日本江户时代末期到大正时代的大实业家。拥有“日本企业之父”、“日本金融之王”、“日本近代经济的领路人”、“日本资本主义之父”、“日本近代实业界之父”等一项项桂冠。

涩泽荣一出身埼玉县的豪农家庭。早年曾参加尊王攘夷运动,由于精明能干,被德川庆喜重用,1867年随幕府将军德川庆喜之弟访问欧洲,回国时德川幕府已经倒台。1868年,涩泽荣一创立日本第一家银行和贸易公司。1869年到大藏省任职,积极参与货币和税收改革。1873年因政见不合辞职,任日本第一国立银行总裁,10年后创办大阪纺织公司,确立他在日本实业界的霸主地位。涩泽荣一是引进公司制度的倡导人。此后,他的资本渗入铁路、轮船、渔业、印刷、钢铁、煤气、电气、炼油和采矿等重要经济部门,1916年退休后致力于社会福利事业。1931年11月11日,他以91岁高龄去世。

涩泽荣一还成为将《论语》作为第一经营哲学的人。他的著作《论语和算盘》总结自己的成功经验就是既讲精打细算赚钱之术,也讲儒家的忠恕之道。

image-20211220185647553

3.2.3 主要内容

1) 政治改革

以天皇为首的新政府,于1868年4月6日发布具有政治纲领性的《五条誓文》,6月11日公布《政体书》。9月3日天皇下诏将江户改称东京。10月23日改年号为明治。1869年5月9日迁都东京。并颁布一系列改革措施:

1869年6月,明治政府强制实行“版籍奉还”、“废藩置县”政策,将日本划分为3府72县,建立中央集权式的政治体制,且天皇一切权力集于一身。

社会体制方面,废除传统时代的“士、农、工、商”身份制度,将皇室亲缘关系者改称为“皇族”,过去的公卿诸侯等贵族改称为“华族”,幕府的幕僚,大名的门客等改为“士族”,其他从事农工商职业和贱民一律称为“平民”,只是实现了形式上的“四民”平等,各等级间允许相互交往,但仍存在等级之分;为减轻因“版籍奉还”而连带的财政负担,政府通过公债补偿形式,逐步收回华族和士族的封建俸禄;此外亦颁布武士《废刀令》,以及建立户籍制度基础的《户籍法》。

2) 殖产兴业

引进西方近代工业技术,设立工部省管理工商业;改革土地制度,废除原有土地政策,许可土地买卖,实施新的地税政策;废除各藩设立的关卡;统一货币,并于1882年设立日本银行(国家的中央银行);撤消工商业界的行会制度和垄断组织,推动工商业的发展(殖产兴业)。

3) 大兴教育

教育方面,设立文部省,颁布教育改革法令—《学制》,发展近代资产阶级性质的义务教育,将全日本划分为8个大学区,各设1所大学,下设32个中学区,各有1间中学,每1中学区下设210小学区,每一所小学区设1所小学,总计全国有8所公立大学,245所中学,53760所小学。教育机关颁布《考育敕语》,灌输武士道、忠君爱国等思想(有人认为此举用意在于强化最高权力集中式的社会体系,进行军国主义思想灌输,为日后的对外扩张铺路)。此外亦选派留学生到英、美、法、德等先进国家留学。日本最终在国家各个中心城市建立起九所帝国大学(ていこくだいがく),作为国家的最高学术和科研机构。

image-20211220190858363

4) 军事改革

军事方面,改革军队编制,陆军参考德国训练,海军参考英国海军编制;并于1872年颁布征兵令,凡年龄达20岁以上的成年男子一律须服兵役。一般服役3年,及预备役2年,后来一般役及预备役分别增至3年及9年,总计12年。1873年时,作战部队动员可达40万人。此外明治政府亦发展国营军事工业;到了明治时代中、后期,军事预算急剧增加,约占政府经费的30%~45%,实行军国主义,武士道精神。

5) 社会司法

交通方面,改善各地交通,兴建新式铁路、公路。1872年,第一条铁路——东京(新桥)至横滨(樱木町)间铁路通车;到了1914年,日本全国铁路总里程已经超过7000公里。

司法方面,仿效西方制度,于1882年订立法式刑法,于1898年订立法、德混合式民事法,于1899年订立美式商法。

宗教方面,基于政治理由,政府大力鼓励神道教,因为其宣扬忠于天皇的思想,对天皇统治国家有一定的帮助。同时亦容许其它宗教的存在,1873年日本取消基督徒传教的禁令。

4 补充

4.1 一世一元制 1868

一世一元制,即一代君主的任期内只使用一个年号,起源于明太祖朱元璋,随着清朝的灭亡和年号的废除而消失,日本现今仍然实行。一世一元制,即一代君主的任期内只用一个年号,世,指一代君主,元,指年号纪元,在一世一元制之前,中国各朝代每位君主几乎都有数个年号,后来,明太祖朱元璋创立了一世一元制,此后每代君主不再任意改元,这个制度一直沿用至清朝结束,所以人们常用年号来称呼明朝和清朝的皇帝。

明治元年(1868年)阴历9月8日(阳历10月23日)的诏书中写道:“其改庆应四年为明治元年,自今之后,革易旧制,一世一元,以为永式,主者施行”,规定以后实施一世一元制,并于明治22年(1889年)将一世一元制正式写入旧皇室典范中。明治、大正、昭和的年号即根据“一世一元制”而定。

4.2 板垣退助 1837-1919

板垣退助(いたがき たいすけ,生于天保8年4月17日(1837年5月21日),死于大正8年(1919年)7月16日,日本第一个政党自由党的创立者。明治维新的功臣之一。板垣以自由民权运动的主导者的身份而著名,以“庶民派”的政治家身份而拥有绝大多数的国民的压倒性支持。1887年被封为伯爵。在战后日本政府发行的100日元纸币及50钱政府纸币上都绘有他的肖像。今日日本国会前还有其铜像以纪念这位日本民权运动家。

image-20211220191726155

4.3 神风连之乱 1876

日本明治年间,明治政府主导被称“明治维新”的资产阶级改革,宣布“废刀令”等政策,废除了士族的特权。1876年(明治9年)10月24日,旧肥后藩的士族太田黑伴雄、加屋霁坚、斋藤求三郎等共约170人组成敬神党,因反对明治政府的废刀令而掀起叛乱。因为敬神党常被人称为“神风连”,所以这次叛乱被称为神风连之乱。

4.3.1 秋月之乱 1876

日本明治年间,明治政府主导被称“明治维新”的资产阶级改革,宣布“废刀令”等政策,废除了士族的特权。秋月之乱是在1876年(明治9年)发生在福冈县秋月市的反对明治政府的士族叛乱之一。叛乱以失败告终。

秋月之乱是与1876年(明治9年)10月24日在熊本县爆发的神风连之乱相呼应,由旧秋月藩的士族今村百八郎、益田静方、宫崎车之助、矶淳、土岐清、户原安浦、矶平八、户波半九郎、宫崎哲之助等约400人发起的叛乱。

4.3.2 萩之乱 1876

日本明治年间,明治政府主导被称“明治维新”的资产阶级改革,宣布“废刀令”等政策,废除了士族的特权。萩之乱是1876年(明治9年)在山口县萩市爆发的反对明治政府的士族叛乱之一。叛乱以失败告终。萩之乱是与1876年10月24日熊本县爆发的神风连之乱及同年10月27日爆发的秋月之乱相呼应,山口县士族前原一诚(原参议)、奥平谦辅等约200人掀起的叛乱。

4.4 儿玉源太郎 1852-1906

儿玉源太郎(こだま げんたろう;1852年3月15日~1906年7月23日),原名健,日本近代陆军名将,被誉为明治时期第一智将,曾任桂太郎内阁的陆军大臣、内务大臣,台湾总督等重要职务。他是侵华罪魁之一,因特别注重军事力量和经济力量的良性循环,被称为丰臣秀吉再世。日俄战争的满洲军总参谋长,攻克旅顺口的实际指挥者,与桂太郎川上操六并称明治陆军三杰。日本统治中国台湾的主要策划者之一,穿着军服的政治家。满铁的实际创立者。

image-20211220192142205

4.4.1 桂太郎 1848-1913

桂太郎(かつら たろう,1848年1月4日-1913年10月10日)日本近代政治家,军事家,明治、大正两朝元老重臣。

日本第11任、第13任、第15任首相(内阁总理大臣)。

长州藩出身 ,陆军第一长老山县有朋的掌门弟子,在山县有朋隐退后成为其代言人,任内缔结英日同盟,进行日俄战争,并策划吞并朝鲜。

他是日本有史以来任职时间第二长的首相(仅次于安倍晋三) ,他与山县有朋一样反对政党政治,主张藩阀统治,但是后来也出面组建自己的政党。这一时期因为桂太郎与西园寺公望轮流登台组阁而被称为“桂园时期”。

image-20211220192309096

4.4.2 川上操六 1848-1899

川上操六(かわかみ そうろく;1848.12.6—1899.5.11),子爵。萨摩藩藩士出身。 鹿儿岛县人,陆军大将。毕业于藩校造士馆。早年参加鸟羽、伏见之战。甲午战争时期的日军参谋次长,对华谍报的总负责人。与桂太郎、儿玉源太郎并称明治陆军三羽乌

历任藩兵分队长、近卫营长、少校、步兵团团长、仙台镇台参谋长、大校、参谋本部次长、少将、近卫第二步兵旅旅长、参谋次长兼道会议议长、中将、参谋本部次长、大本营兵站总监、参谋总长、上将。是日本军制改革者之一,曾起草《野战要务令》。与桂太郎、儿玉源太郎并称明治陆军三羽乌。

image-20211220192352793

4.4.3 西园寺公望 1849-1940

西园寺公望(さいおんじ きんもち,1849——1940)日本现代史著名政治人物。经历过孝明、明治、大正、昭和四朝的政界元老。

1849年10月23日生于大贵族德大寺家,京都府人。1867年12月出任参事,翌年起任山阴道镇抚总督、北陆道镇抚总督兼讨幕军大参谋等职,后任越后府知事。1870年赴法国留学,在法10年接触了法国资产阶级民权思想,回国后与中江兆民等创办《东洋自由新闻》,鼓吹“自由民权”思想。后按明治天皇的旨令退出自由民权运动,从事政务。历任驻奥、德、比等国的公使。

1894、1898年两次出任伊藤内阁文相,贵族院副议长,枢密院议长。1903年任政友会总裁。1906年以后两次组阁,执政两年多。1912年受大正天皇敕令,获“元老”待遇。在大正、昭和年间他是寿命最长的元老,享有极高的政治地位,历届内阁首相人选均由他提名,奏请天皇批准。1913年起宣布隐退,但在内阁更迭或处理重大问题时,常以元老身份出面进行裁决。1918年任帝室经济顾问。1919年以首席全权代表身份出席巴黎和会。签署了“凡尔赛和约”,回国后加晋公爵。其后在京都清风庄等地养老,但仍干预政事。1931年支持军方发动“九·一八”侵华战争。1935年“五·一五”事件和1936年“二·二六”事件迫使内阁更迭时,首相人选仍由他提名。1940年11月24日病逝。

4.5 西南战争 1877

西南战争发生于日本明治十年(1877年)2月至9月间,是明治维新期间平定鹿儿岛士族反政府叛乱的一次著名战役。因为鹿儿岛地处日本西南,故称之为“西南战争” 。

西南之役的结束,亦代表明治维新以来的倒幕派的正式终结

image-20211222190759774

明治十年(1877年)政府军9月追至西乡叛军的巢穴鹿儿岛城山,经过23天的围城战斗,城山被政府军攻破。明治十年(1877年)九月二十四日,西乡隆盛向在本营的洞窟前排列的官兵发出“冒死前进”的命令。于是萨摩军冒着枪林弹雨向前冲,可是一个一个被政府军的子弹打倒,西乡隆盛的肩及右膝也中弹,不能步行,西乡中弹后“徐徐跪坐,俨然正襟,向东遥拜”,最后命令身旁的别府晋介把自己了结,别府晋介只好流着泪大声叫道:“ごめんやったもんせ。”把西乡隆盛的首级砍下,终结了西乡隆盛一生,也终结了这场战争。

影响

西南战争是倒幕运动的尾声,也是日本资产阶级革命余波。随着倒幕派中大资产阶级、贵族与幕府封建地主阶级的妥协,天皇迁都幕府势力的江户。资本主义势力最强大的西南诸藩与东迁的中央政权矛盾也开始加剧,围绕如何建立日本国体,军事制度的对立使大批萨摩、长州、土佐等西南藩官员辞职,西乡隆盛领导的下级士族起义代表了小生产者、小资产阶级的利益,他们与资产阶级的民权派、激进派关系密切。也是主张发展资本主义,反对大地主和大资产阶级,有浓厚的民族主义情绪。西南战争失败后,由天皇操纵、主导政权的封建军国主义国家建立,标志着日本资本主义革命的结束。

4.6 坪内逍遥 1859-1935

坪内逍遥(つぼうち しょうよう),日本戏剧家、小说家、评论家、翻译家,将近半个世纪里在日本文坛中占据重要地位。毕业于东京帝国大学。

1886写了日本近代第一部近代文学评论《小说神髓》,批判近代小说结构松散,人物特性不明显。后翻译莎士比亚的作品,同时写了9部长篇小说和许多支持议会民主的政治寓言。

后于日本私立第一学府早稻田大学作为讲师执教,1891年创办并主编文艺杂志《早稻田文学》。
他又是新戏剧运动的创始人,把易卜生和萧伯纳的作品介绍到日本,为日本作家写新戏剧开辟了途径。

image-20211222191937898

4.7 片山潜 1859-1933

片山潜(1859年12月3日~1933年11月5日),日本无产阶级政党——日本共产党创始人之一,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日本籍活动家。早年赴美半工半读。回国后从事工人运动,并参加日本社会民主党和社会党的组织领导工作,宣传日本式社会主义思想。1904年参加在欧洲大陆举行的第二国际阿姆斯特丹大会。曾参与美国、墨西哥(拉美)、加拿大等国共产党的创建活动。1921年移居日本的邻国苏俄,任共产国际执委会委员。次年领导创立日本共产党。曾参加国际反帝同盟大会,反对帝国主义干涉中国革命。1931年9月18日日本侵占中国东北内地时,领导日本人民进行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侵华的斗争。1933年病逝于莫斯科。著有《片山潜自传》、《日本的劳工运动》等。

image-20211222192047915